广东东莞:加强医学科研,提升公众健康获得感
原标题:广东东莞:加强医学科研,提升公众健康获得感
医院科研人员正在进行试验受访单位供图
◎本报记者 龙跃梅
近年来,东莞市科技局通过加大对医疗卫生领域科技投入,实施粤莞联合基金、市社发项目、市科技特派员等科技项目和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提升东莞市临床医疗技术高质量发展,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更好地惠及社会民生,提升公众的健康获得感。
近日,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作为牵头单位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获直接经费259万元。这是东莞市医疗机构首次获得这一类项目的支持,实现了零的突破。
此次获批项目为“结核分枝杆菌功能基因组T细胞抗原的筛选及自组装纳米疫苗的构建与免疫学研究”,由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精准医学中心主任徐广贤教授担任负责人,并联合相关单位,目标是研制出新型结核病疫苗,为结核病的防控提供重要的理论技术支撑。
科研能力是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是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幸福。近年来,东莞市科技局通过加大对医疗卫生领域科技投入,实施粤莞联合基金、市社发项目、市科技特派员等科技项目和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提升东莞市临床医疗技术高质量发展,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更好地惠及社会民生,提升公众的健康获得感。
基础研究项目“根深叶茂”
近日,在东莞市人民医院,硼中子俘获治疗法(BNCT)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硼中子俘获治疗法是近年来国际肿瘤治疗领域新兴的快速发展的精准治疗手段。
东莞市人民医院重点推进硼中子俘获治疗法项目的开展,在纳米硼药研究、癌症BNCT临床策略、平台建设三方面齐头并进。博士后李揽亚、丁丹丹在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中,再次获得两项与硼药研究相关的青年基金项目,进一步推进硼药研发进程。研究员李振华与BNCT相关的研究获得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区域联合基金项目(重点项目)立项。
“医院脱离了大学的支撑很难走得深、走得远。无论是导师队伍、科教能力,都离不开高层次人才的支持。单靠医院的资源很难在基础研究上有很大突破。”东莞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区彩文说。
东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东莞推动重大平台和高校开展基础研究,深化校地合作,引进高校的源头创新活水。
早在2021年,东莞市政府就与南方医科大学签订了协议,在东莞市人民医院的基础上,共建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东莞医院,借助大学的平台和资源,推动医院学科建设、科研教学的发展。
据悉,东莞市人民医院积极申报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项,经南方医科大学推荐上报40项。目前,共立项面上项目3项、青年基金项目9项,资助金额376万元。
不仅如此,2021年,东莞联合广东省科技厅和广东省基金委设立5年2亿元规模的粤莞联合基金,2021年将基金总资金规模扩大到2.6亿元。该基金的实施有效推动了市内外企事业单位,围绕人民健康,组织科研人员投身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
目前,东莞的省基金依托单位从2021年的33家发展到2022年的81家,其中生物医药领域企事业单位共35家。各依托单位积极参与基础研究,先后申报了2400余项粤莞联合基金项目。其中,广东医科大学(东莞校区)获立项77项、2090万元,东莞市人民医院获立项39项、1690万元,有效支撑了生物医药领域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
搭好平台集聚高层次人才
钻研癌症领域8年,在实验室内揭秘生命的奥义,探寻科学的魅力,广东医科大学庄满娇博士的科研路在东莞有了新的成果。
近日,庄满娇针对染色体外环状DNA的研究,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据悉,紫杉醇是一种常见的化疗药物,广泛应用于各种癌症。在治疗前期紫杉醇的治疗效果较好,但是在后期会产生耐药性。经过实验,庄满娇发现,紫杉醇产生耐药性与微管蛋白β3呈正相关性,进而导致治疗效果下降,后续还需要继续做实验验证。
治疗癌症是一项难攻克的生命课题。由于癌症发病率、死亡率高,投入治疗癌症研究的学者众多。在这样的热门领域中想要做出创新,做得精准,获得项目资助,对于学者而言就是挑战。
“做研究非常耗费资金。”庄满娇说,“例如10微升抗体要四五千元,同时抗体的种类很多,需要按照需求更换。一瓶500毫升进口血清要四五千元,经常做细胞实验,一两个月就要购置新的血清。没有资金支持,很多实验无法开展。”
庄满娇说,东莞在发展科学基础研究上是下了功夫的,不仅有充沛的扶持资金,同时扶持的项目也很多。